课程简介
理不辩不明”。中医基础里的有些理论内容晦涩难懂。学员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一是通过网络向有关教师请教,二是要广交学习网友,通过对疑难点进行争论,加深理解。如五行学说认为“金生水”,为什么呢?有的认为“金属高温时熔化为水”;有的认为“金针刺入体内日久转化为体液”;还有的认为“自然界的金属日久会在表面生出水滴或绿色的苔藓”。
对知识理解和把握程度的评价在于考试。这是每一位学员必须应对的硬任务。为了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学员必须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多做练习。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多做模拟题,不仅可以检测自己学习的好坏,还可以锻炼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在做题时,不能为做题而做题,要在做完题后进行理性思考,寻找出题和答题规律,记忆答题要点,并且注意前后篇章试题的相互联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谈谈学习中医的方法
学好中医药基础知识,是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基本要求,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胜任工作,更谈不上在自己从事的专业上取得成就。治学犹如盖楼,要盖一座大楼,首先要打好地基,地基打不好大楼就建不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有作为的中医药工作者或专家,就必须像盖楼那样,先打好地基。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怎样才能打好基础?我认为,必须广博与深化并重。所谓广博就是广泛、全面地学习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所谓深化就是在广泛学习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某个方面或者针对某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广博是基础,是深化的条件,只有知识广博,才能由博返约,不断深化。深化是发展,是广博的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才能促进学习新知识,使知识面不断扩大。
咨询详情
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理论联系实践,研究中医药学也不例外。中医药理论源于临床实践,又指导临床实践,而临床实践又检验了中医药理论,使其进一步深化完善。若理论脱离实践,便成为空洞无用的理论,而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就无法摆脱盲目性,无法取得效果。如果只重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略临床实践,久而久之,势必造成理论脱离实践,变成只会背条文、不会诊病疗疾的空谈家。古云“熟背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正是对这种空谈家的嘲讽。反之,只注意临床实践,不重视理论学习,即使能开几张处方,处理几个病人,其学问也是比较肤浅的,治病效果也不会提高。所以,钻研理论和反复实践是治学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咨询详情中医入门的方法和技巧
基础知识学习,构建框架体系
首先,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的中医教材,如《中医基础理论》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对中医的整体知识体系有清晰的了解,明确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搭建起知识框架,再逐步填充细节。
不要孤立地学习中医的各个部分,而是要将基础理论、诊断、中药、方剂等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研读经典著作,理解中医思维
反复研读中医经典,中医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和记忆,体会其中的深意。这些经典著作蕴含着中医的精髓,学习中医必读经典。不能忽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而过多依赖现代的简化版教材或通俗读物。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阴阳平衡等独特的思维方式。努力培养这种思维,从宏观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
学习中医有窍门,抓住主线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