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中名词术语较多,内容较抽象,初学者必须注重对关键字词和句子的逐字逐句地理解和背诵,宁涩勿滑。一般来说,需要用此法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各章大小标题、知识点等有关的重点名词。如:“整体观念”—“整体”指完整性、统一性。“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阴平阳秘”—“平”即“平和”,“秘”即“固密”,指“阴气平和”与“阳气固密”,即“阴阳平衡”。“五行制化”—“制”指“制约”,“化”指“生化、变化”。五行之间有制约才能生化万物,等。又如辨证论治、阴阳、五行、脏象藏而不泻、泻而不藏、心(藏神、主血脉)、肝(主疏泄、藏血)、脾(主运化、主统血)、肺(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主治节、朝百脉)、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纳气、主水)、气血津液、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病因(六淫、七情、痰饮、淤血)、正气邪气、阴阳失调、正邪相争、正治反治、治病求本、三因制宜等。
中医理论学习技巧
初入门的中医学习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医基础理论课具有理论深奥、内容抽象的特点,为了加强记忆,学生须每天清晨大声朗读知识要点,通过朗诵理解和背诵关键的名词术语。这样既可使深奥难懂的术语在朗读中得到理解,又可在理解中背诵。事实证明,这是强化记忆的捷径。对于境外汉语非母语的学员犹当采取此法,以摆脱其“不理解内容,又说不出来,背不出来”的困惑。
咨询详情理不辩不明”。中医基础里的有些理论内容晦涩难懂。学员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一是通过网络向有关教师请教,二是要广交学习网友,通过对疑难点进行争论,加深理解。如五行学说认为“金生水”,为什么呢?有的认为“金属高温时熔化为水”;有的认为“金针刺入体内日久转化为体液”;还有的认为“自然界的金属日久会在表面生出水滴或绿色的苔藓”。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按自己的方式记住“金生水”的结论,而且能够理解其原理,扩大知识面,深化对理论的认识。
咨询详情
书本是的老师”。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涉及范围广、名词术语多的特点。限于篇幅,教材不可能将所有名词术语全部解释,这就需要一些学习参考书。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中医大词典》、《中医新知识词典》等。也可以订阅报刊杂志,通过广泛阅读启发思维,帮助记忆。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重点与次重点、精读与泛读的关系,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影响考试成绩。
歌诀具有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很多内容如果编成歌诀会增强记忆效果,如五行相生、相克顺序可以编成歌诀“木火土金水”和“木土水火金”。十二经脉循行交接顺序,如果编成歌诀或顺口溜,“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则只需记13个字,便可记住其中蕴含10倍以上的信息。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规律,内侧面从前向后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外侧面从前向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将此简化则为“内侧太厥少、外侧阳少太”等。
咨询详情
中医理论知识
想要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对这门学问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
面对考试,许多考生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考试题的覆盖面广泛,题量大,记忆起来十分困难。有的考生因此而中途放弃,有的考生则选择机械地“背诵”整个教材,但**终的成绩却并不理想。这其中的原因,往往在于学习方法的不当。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中医基础理论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更能在其他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时,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良好的学习方法则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提升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和有趣。现将自己的一些方法介绍出来,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
习题辅助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当我们完成一节或一章的学习后,结合考试大纲和教材中的习题进行练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能够更自然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有些考生可能会将教材和习题分开处理,只专注于阅读教材或一味地做题,但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能事倍功半。
归纳要点法同样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许多自考教材的要点在大纲中都有明确的体现,或者通过大小写数字进行标识。通过经常性地记忆和理解这些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从而避免对教材中冗长的文字材料进行繁琐的背诵。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应对单选、多选、简答等题型,还能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医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