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核心还是在人体上。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果人体的神机-气机-病机,这个本体部分我们还没有把握,就去学太多枝节的东西,可能会出现《黄帝内经》说的“流散无穷”。所以先要分清楚标和本。所以我们需要回到源头,要站桩、静坐、看古书、看病人,手把手接触他们。当我们对人体很熟悉的时候,就会知道针灸、正骨、点穴等这些方法其实只是在不同的层次调理这个人体,与不同的中药和方剂一样,有作用的范围,那个时候就不会觉得是冲突了,反而会互相促进、融会贯通。学习这些外治法,站桩是必须的,否则我们既没有感受,也没有能力做好。
对中医感兴趣,但基础几乎没有,想系统学习中医,该如何学习呢?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首先,要明白学习中医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耐心与坚持。正如老一辈中医师所言,“板凳甘坐十年冷”,这不仅仅是对学术追求的写照,更是对学习者心态的考验。保持一颗谦逊而好奇的心,对中医理论保持敬畏,对每一次学习都投入十二分的热情与专注。
咨询详情
构建扎实的基础知识框架
1. 中医基础理论: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入手,这些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可以通过阅读《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结合网络课程或视频讲解,逐步建立起对中医整体框架的认识。
2. 中医经典著作:深入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经典,这些书籍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蕴含着丰富的诊疗思想与方法。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但不妨反复咀嚼,结合现代注释与讲解,逐步领悟其精髓。
咨询详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 跟师学习: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跟随有经验的中医师临床学习,是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通过观察老师的诊疗过程,学习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技巧,以及辨证论治的思路,能够让你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 自我实践: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后,可以尝试进行自我保健或家庭常见病的初步诊断与治疗。比如,学习简单的推拿按摩、艾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以及根据体质调配食疗方案。但切记,在未经专业指导前,切勿擅自对他人进行诊疗。
咨询详情
拓宽学习渠道,保持学习热情
1. 参加中医讲座与工作坊:关注当地或线上的中医讲座、研讨会及工作坊,这些活动不仅能让你接触到的中医研究成果与临床案例,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2. 利用网络资源:互联网为中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在线课程到专业论坛,再到各类中医公众号与APP,都能成为你学习的好帮手。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让中医知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咨询详情
中医理论知识
想要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对这门学问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
面对考试,许多考生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考试题的覆盖面广泛,题量大,记忆起来十分困难。有的考生因此而中途放弃,有的考生则选择机械地“背诵”整个教材,但终的成绩却并不理想。这其中的原因,往往在于学习方法的不当。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中医基础理论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更能在其他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时,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良好的学习方法则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提升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和有趣。现将自己的一些方法介绍出来,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
习题辅助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当我们完成一节或一章的学习后,结合考试大纲和教材中的习题进行练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能够更自然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有些考生可能会将教材和习题分开处理,只专注于阅读教材或一味地做题,但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能事倍功半。
归纳要点法同样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许多自考教材的要点在大纲中都有明确的体现,或者通过大小写数字进行标识。通过经常性地记忆和理解这些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从而避免对教材中冗长的文字材料进行繁琐的背诵。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应对单选、多选、简答等题型,还能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医概况
1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2
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中药配伍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3
中医方剂学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专门研究药物配伍与提高临床疗效的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4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 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
5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论述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内容;其治疗内容极具特色,分内治和外治两方面 ,内容丰富,包括疮疡、乳房病、瘿、瘤、岩、肛门直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图片
中医课程概况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学习内容包括月经病、白带疾病、不孕症、难产、更年期、杂病等20种常见妇科疾病的治疗。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汇集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
中医针灸学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临床治疗、针灸医经医籍、实验针灸等部分。针灸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师承(跟师)学习的优势:1、师出名门,师承关系可公证,受到**法律保护;
2、进入中医院,获得大量跟诊实习的机会;
3、线上课程+线下临床实践,不断提高医术,从经典研读到临床诊疗,兼顾考证和看病,让您成为真正的中医师 !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金华优路教育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